本文共28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资料图片)
前两天小编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说自家孩子每次考试都能考到90分以上,感觉孩子还是很聪明的。
但是这次学期女儿期末考了95分,在班级排名却是倒数,这才发现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如此之低。
这其实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2022年一地区中考成绩分布图,我们惊讶地发现,英语数学的成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站在了140—150分区间。115—120分之间,已经寥寥无几。
越来越多的孩子拿高分,孩子之间分数的差距越来越小,以前我们说高考一分差出一操场的人,现在从小学,初中就已经开始了!
这种现象正常吗?
1
教育“内卷化”苦的是谁?
今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内卷化”,就是指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家为了竞争有限的资源,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也被戏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
而这种“内卷化”,已经向教育界蔓延。我们突然发现,身边的孩子个个都成了天才:3岁认3000个字、4岁背唐诗宋词上千首、5岁能看原版《哈利波特》……于是家长们越来越焦虑了。
刚刚被一条“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习初中数学”的内容惊呆,又被一条“宝妈分享6岁孩子如何提前学完四年级课程”的干货吓到。
孩子竟然已经提前学到如此地步,到底是因为孩子是天才,还是父母太焦虑?
你家娃报了5个补习班,我家娃就得报6个补习班!
你家娃学了奥数,我家娃奥数英语就要两手抓!
你家娃考PET,我家娃就考雅思托福!
多学、提前学已经成为常态,孩子们被逼成了“天才”。
曾看到某采访中,一位妈妈说,孩子报了10个培训班,还是太少,正在考虑增加。
《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妈妈让他在寒假做了376张试卷,有270张考卷、7本大题、50张自打卷。她认为孩子不需要快乐的童年。
教育“内卷化”的今天,家长们先杀红了眼,为了孩子,花多少钱,耗费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
做不了学霸,我就做“学霸的妈”,学习被父母彻底“功利化”!
2
被“内卷化”的孩子苦不堪言
996让无数“打工人”哀嚎,哭诉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可是孩子呢?岂止是996!他们都是697,甚至是5117、527!
成人,还可以选择辞职回乡,可以选择自由职业,让自己更快乐一些,他们还能在假期里享受下偶尔的放松。
可是孩子呢?周末、假期都成了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上不完的培训班,做不完的卷子,考不完的试,学不完的习……
却从没有人问过孩子一句“你能撑住吗?”
“我活得太累了”,四川一名小学生留下这样绝望的一句话后,跳楼了。
“妈妈,我太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再写作业好吗?”二年级小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过重,导致身体虚弱,陷入重度昏迷。
“妈妈,我太难受了,让我休息十分钟再写可以吗?”一个贴着退热贴的小女孩哭着祈求妈妈。
孩子要经受学校、老师以及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到了家,也得不到丝毫的放松。被父母赶着学习,被父母不断指责,和父母之间的话题只剩下了“学习”。
当孩子抑郁、自杀、离家出走,我们批评孩子“太矫情”“太脆弱”,可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想过,996的成人可以脆弱,5117的孩子凭什么刚强?
北京大学著名心理教育学者徐凯文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空心病”。
“我是谁?我要到哪儿?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当代学生,甚至是顶级学府中的学生的疑惑。
“内卷化”的教育,让孩子彻底迷失了自我,在压力下苦不堪言。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长孩子用尽财力、人力去拼,“内卷化”的教育让父母们你争我抢,最终换来只有越来越多焦虑的父母和被压垮的孩子。
3
我们必须承认,教育的“内卷化”,我们暂时无力改变,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给孩子解压,去减缓“内卷化”带给孩子的压力。
1、不要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我们总是怕错过孩子的天赋,怕耽误了孩子,所以,父母焦躁不安,不断用力,也要求孩子不断地努力。
焦虑传递给孩子,只会让孩子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要清楚,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金字塔的塔尖也站不了那么多人。父母们与其焦虑,不如放平心态,认真地思考孩子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
不要被别人的节奏带偏,要有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走稳,走好就很好。
杜江曾在《爸爸去哪儿》送给嗯哼的一段话:
我们不要将自己的希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2、看到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
也许孩子胆小敏感,不敢和人说话,但是他心细,善于观察;
也许孩子没心没肺,被批评了从来不在乎,但是他性格乐观,积极向上;
也许孩子的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但是他是个篮球高手;
也许孩子不爱阅读,但是他动手能力强……
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不要总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家孩子的短处相比!我们作为父母的,就要学会去挖掘孩子的优点,找到他的潜质。
作家林清玄曾说:“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
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就是帮孩子点燃生命的火,通过优势来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能量,感受到成长带来的满足。
3、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高于成绩
你想要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孩子,还是一个心理扭曲的优等生?
江苏一名高三男生不满母亲陪读,用刀捅死了自己的母亲。
青岛一个15岁的女孩不满母亲的严厉教育,亲手勒死了最爱自己的妈妈。
一位教师朋友对我说,班上一个高三男生,死活不读了,坚持退学,最终妈妈哭着给孩子办理了休学。
弑母、自杀、离家出走、抑郁……为什么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我们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我们的眼里只有孩子的分数,什么心理健康,情感需求都被抛在了脑后。
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对情感的渴望是超于一切的,当他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回应,要么选择压抑自我,伤害自己,要么彻底爆发摧毁他人。
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而不是他的仇人,我们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压制。多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多和孩子沟通,不要总拿成绩作为话题。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制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家成为孩子休息喘气的港湾,让父母成为孩子可以安心依靠的人。
希望父母和老师们,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喘口气,时刻谨记教育的本质是养出健康阳光的孩子,让孩子去体验生命,感受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本文来源: 海峡家教
图片来源:DE未来训练营
当代教育家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中国教育人绝对不能错过!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战赛即将开始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