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6月12日电 今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现象多发。2月,美国东北部地区强寒潮天气使多地刷新气温历史最低纪录;4月,东南亚、地中海和北美洲西海岸等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接连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5月,刚果(金)共和国遭强降雨侵袭、热带气旋“穆查”袭击孟加拉国和缅甸、意大利持续暴雨;6月,加拿大山火蔓延面积达到过去十年平均值的12倍,烟尘甚至覆盖到美国东海岸……
(资料图)
美东时间6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宣布,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发生,可能在2023年至2024年初逐渐加强。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期间,出现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56%,超过中等强度的可能性为84%。由于面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引发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威胁,秘鲁全国包括首都在内的18个城市都已进入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的现象。其可能造成极端气候和生态系统破坏,例如发生暴雨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台风、高温热浪、干旱、强对流天气以及城市内涝等。厄尔尼诺最新预警的到来,促使各国加紧为今年的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灾害性破坏做准备。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不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22年,全球有891起极端天气灾害事件,带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英国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称,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9摄氏度,到2050年,65个最脆弱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下降20%,到2100年下降64%。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2030年至2050年,气候变化除了带来疾病、死亡等,还将导致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近期国际糖价节节攀升就与北半球主产国受气候影响产量低迷有关。
从极端气候的成因来看,除与自然因素,如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有关外,专业人士还认为,人为因素,即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气候发生概率增加,并导致所引发的灾害也更加高频、高危,持续时间更长。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迫在眉睫。为应对这一挑战,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然而各国努力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成效也明显不足。同时,全球协作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但全球协作推进的步伐远远未能达到要求。
据披露,全球尚有一半国家没有预警系统,拥有监管框架并将预警与应急计划联动的国家更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22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仅减少了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到2030年预计的全球排放量的1%;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长期未得到落实,资金缺口仍然巨大;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上,各方虽同意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援助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但基金形式、出资国家、分配方式、援助对象等关键问题还在继续谈判。
专业人士认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危机,世界各国应未雨绸缪,才能为人类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当前,国际社会亟须建立多方协商平台,就气候问题充分磋商、协调立场。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警告称,全球气温可能在未来5年内飙至历史新高,并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升温阈值。这意味着挑战更为艰巨。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标签: